发布时间:2022-11-17 10:28:16
▲本文部分图片选自仙草百痛康从哪儿买网络。
中医的“甘”,并不是“甜”
?
中国人真是吃货民族。
?
连中药都分五味:酸、苦、甘、辛、咸。
?
五味的阴阳属性不同,便可用来调理和纠正五脏的不平衡。
中药比西药更复杂之处在于,不仅要根据病人年龄和体重来区分剂量,更需根据病人体质来选择不同性味的药材。“知己知彼,百战百胜”,这话用在中药上真是合适。
《黄帝内经》说:“甘入脾,甘走肉,肉病无多食甘。”
?
啥意思?
?
中医所说的甘,并不是口感上的甜,更重要是能润燥、滋补、调和药性,缓急止痛。甘味药材有大枣、熟地、炙甘草、西洋参、麦冬、桑葚……你看,吃起来有酸有甜还有苦。
“甘”能补脾胃。什么人脾胃虚弱呢?一般肌肉含量低,嘴唇薄,吃东西不消化,易便溏的,都属于脾土不足人士,得想想办法。
?
元代时有位大医李东垣,写过一本《脾胃论》,大致思想是,人是铁饭是钢,一顿不吃饿的慌,不仅要吃,更要能吸收。金元时期战乱频繁,老百姓颠沛流离、食不果腹,李东垣这套补脾胃的方法,救了很多人。
如今我们的时代,更多问题是三高,肥胖,更应该考虑的,是别因胡吃海喝伤了脾胃。
?
甘味还有个重要作用,能缓肝急。有人考前一紧张,或者吵架一生气,就容易胃疼、拉肚子。因为“肝克土”,动了肝火,伤到脾土,你不拉谁拉。
生活中一定要学会love&peace,特别是女性,很多病都是因为爱生气动了肝火引起的。但很多女人煤气灶投胎,说点火就大火。多吃点甘的东西,虽不是能泻肝火,但可以增强脾土的厚实,不让肝火在身体里干烧啊。
适度吃点甜食,对脾气急的人确实有好处。有人生气时特爱吃巧克力,还有人觉得吃甜品能解压,就是这个道理。所以啊,啥时该吃什么,身体都知道。
?
人类最初的甜味来自“蜜”
?
“品尽人生味,酸甜苦辣咸”。很多美食纪录片,都以此句开头。
不是说药食同源嘛,为啥美食里有“甜味”,中药里只有“甘味”呢?!
?
我觉得,是因为黄帝在写《黄帝内经》时,想吃口甜的,不容易啊……而且不止中国人不容易,全世界都不容易。
还记得《圣经·出埃及记》中,上帝答应给以色列人的应许之地是啥地方吗?“美好、宽阔、流着奶与蜜之地”。人仙草百痛康官网正品保障类刚从猿进化出来时,蛋白质主要来自动物乳汁,能量则来自天然蜂蜜。
古巴比伦时代,王家养蜂人作为专业甜味制造者,被记载于史书中。埃及法老更宣布,所有蜂蜜都属王家,上缴者可用来抵充赋税。
珍贵的蜂蜜不仅供法老身前享用,连陪葬品里也要有。数千年后,曾有考古学家品尝过尘封数千年的陪葬甜蜜,还发出“蜂蜜永远不坏”的感叹。想问,这位勇士,你现在还好吗?
即使过去数千年,欧洲还是有蜜蜂崇拜,比如拿破仑王朝,就叫蜜蜂王朝。传说拿破仑刚出生时,很受蜜蜂的青睐,有只蜜蜂曾降落在这个婴儿肉嘟嘟的嘴唇上,大家觉得:这是天神的暗示啊,伟大的君王降临人间啦!
?
中国伟人都是骑小青龙小白龙腾云驾雾下凡的,西方伟人居然是从小被蜜蜂蜇出来的。
总之,在人工甜味剂发明之前,蜂蜜很是珍贵!成书于两千年前的《神农本草经》,也把蜂蜜列为“上品”,记载其功效:“甘平无毒,主益气补中,止痛解渴, 久服强身延年”。
?
最早的甜味剂是“饴”
?
糖啥时候发明的呢?
?
西周时期(前1046-前771)。
?
是的,中国人发明了人工甜味!饴糖,被公认是世界上最早制造出来的糖。
饴糖由玉米、大麦、小麦、粟、高粱等粮食,经发酵糖化后制成,俗称麦芽糖。
我小时候学校门口还有卖热麦芽糖的,放在钢精锅里,五分钱就能拿小棒搅上一坨,喜滋滋一路唆回家,和现在的娃娃们吃不二家棒棒糖也差不多。
▲吃灶糖
真别嫌不卫生。其实麦芽糖是一味传统中药,性味甘、温,归脾、胃、肺经,临床主要用来补脾益气、缓急止痛、润肺止咳,治疗脾胃气虚、中焦虚寒、肺虚久咳、气短气喘等。现在的中成药,很多丸剂,看一下配方表,大部分都是麦芽糖。
?
不光中国人拿糖治病,8世纪之前的欧洲,糖并不是作为消遣食品,而是作为一种处方药,由专业药剂师进行配制。非药用的糖,只有王室或贵族等才能享用。除此之外,据《英国诗歌史》记载,15世纪的英国,用糖雕成的工艺品,还成了教会、学校及贵族权威的一种象征。现在咱还控糖、戒糖,应该感恩糖果自由啊。
华夏历史上仙草百痛康,很长一段时间北方都是粮食主产区,自然饴糖也多。所以北宋沈括在《梦溪笔谈》中写到,“北人嗜甘,男人嗜咸”,和今天菜系风格完全不同。
?
现代,制糖业普遍使用的原料主要是两种:甘蔗和甜菜。
?
其实,战国时我们已开始种甘蔗,但不会提取。屈原在《楚辞·招魂》中就写过:“胹鳖炮羔,有柘浆些”。这里的“柘浆”,就是甘蔗榨汁。
作为楚国贵族,屈原很多精力都集中在美食上。在《大招》中写“鲜蠵甘鸡,和楚酪只”,将饴蜜作调料炖鸡;在《招魂》中又写,“粔籹蜜饵”,用蜜、饧同米面煎熬,制成甜味糕点。都说爱吃甜食的人易脆弱,他是挺爱哭哭啼啼的。
?
?
“糖”的世界交流史
?
据广为流传的说法,蔗糖的加工工艺起源于印度,最早见于公元前 300年印度的仙草百痛康北京医苑堂《吠陀经》。蔗糖的梵文是sarkara, 确实很像英文sugar的词根。
?
公元前510年,波斯皇帝大流士侵略印度时,发现了甘蔗,把它称为“味道甜美的芦苇”,带回波斯。
公元642年,阿拉伯人侵略波斯时,发现了蔗糖的制作法,带到北非和西班牙。西欧人尝到蔗糖美味,则是在公元11世纪十字军东征时,称它为“新的香料”。
?
所以,在好几个世纪里,糖和茶叶、瓷器、丝绸一样,是东西方贸易的重要产品,价格不菲。直到大航海时代,欧洲在非洲和美洲有了殖民地,制糖业才迅速发展起来。
中国制糖工艺发展是在唐朝,也是因为唐太宗派王玄策出使西方天竺摩揭陀国,求得了成熟的蔗糖加工工艺。
?
总之,唐代的冰糖生产技术趋于成熟;蔗糖技术也在吸收印度技术后,迅速发展成熟。
宋朝是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。相传苏轼在杭州做官时,发明了“东坡肉”,讲究用绍兴花雕和冰糖熬汁。明末清初的张岱,更是一位生活家,他写过苏州特产,“苏州则带骨鲍螺、山查丁、山查糕、松子糖、白圆、橄榄脯”,全是甜食。
蔗糖工艺的成熟,经济重心的东移南迁,才是促成唐宋时的“南咸北甜”向明清后的“南甜北咸”转变的重要原因。
今天八大菜系中,提到“甜口”,脑海中第一蹦出的是苏帮菜,另一是粤菜。特别是粤菜中各式油酥点心,果蓉糕点等,和广州很早成为通商口岸,不断有欧洲烘焙工艺传入,有着很大关系。
人类的美食史,从来都是一部文化、科技交流史,更是一部社会学史。
糖在很长一段历史中,都作为奢侈品存在;它曾是药品,亦是珍馐;人类为追求这一味觉上的幸福感,付出过很多。但无论何种滋味,都是适度就好,这也是中国人的哲学,小盈而满,知足常乐。